老同志讲科学岛故事

科学岛的“柴米油盐”

讲述人:退休职工、科学岛党支部书记袁全银,五级职员

1965年4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岛,在科研基地的后勤岗位上干了半个世纪。我要讲的故事就是科学岛的“柴米油盐”后勤故事。

(一)初入科学岛

我刚到科学岛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食堂管理员。当时科学岛正在进行安光所的筹建工作,岛上职工大约有200人。我的工作地点是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食堂操作间,食堂里只有三名同事,既要负责全岛200多人的三餐,还要抽身招待来岛参观的来宾,整个工作是忙碌的。为了更高效的做好这块工作,我和同事们不断摸索,建立了一些从无到有的工作制度,逐渐让食堂的工作秩序变得井井有条,工作效率也大幅度提升,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无忧用餐。

(上图为20世纪80年代,合肥分院食堂和邮局的照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食材采购。每天需要100斤左右的肉类食材和粮食,200斤左右的新鲜蔬菜以及各种油、盐等调味品,但岛上条件有限,没有菜市场、没有储存食品的电器等,所有的副食品都需要到岛外按计划采购。由于交通资源匮乏,为了保障食堂每天能够有新鲜的食材,天蒙蒙亮我们就得挑着箩筐前往岗集和三十岗的市场。俗话说:远路没轻担。百余斤的猪肉压在肩上,越走越沉,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时,路上的泥浆能糊到大腿上,我们还得攥着扁担当拐棍使,好多同志甚至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但当食堂飘逸着浓浓的饭菜香时,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扁担挑肉不是简单的运输轨迹,而是支撑科研工作的保障线。

(二)科学岛液化气站的建成

在职的四十年间,我见证了由刚开始的蜂窝煤采购和自主生产蜂窝煤到科学岛液化气站的建成过程。

60年代,蜂窝煤还是最主要的生活资源,但是蜂窝煤采购困局一直无法打开。当时全合肥煤场地点只有明光路,每次出岛购煤都需要辗转近30公里,耗时很长。作为一名后勤工作者,我与同事们共同商议出蜂窝煤由后勤部门统一定点采购+岛内班车分装到户的工作模式,提升了采购蜂窝煤的效率,节约了大家的时间。为了进一步降低大家使用蜂窝煤的成本,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破损,后勤部门利用岛上的黄土资源自主生产煤球,让大家彻底告别了三天两头断炊之苦。我在一次外出学习中,发现液化石油气是很便捷的生活资源,考虑到煤球使用有局限性和煤烟污染环境,于是第一时间请示领导在科学岛引进液化气。1988年,经过前期我们调研了安徽省多家生产厂家后,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在岛上新建了分院自己的液化气站,便捷了科研人员的生活。

(三)打造科学岛生活圈

为了满足科学岛人的生活需求,便捷科研人员生活方式,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后勤工作同志们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和努力,打造了百货商店、农贸市场和交通调度中心的“三位一体”生活圈。在 1983年新建了100平米左右的百货商店和农贸市场;1985年,我们与汽车站、火车站、机场保持紧密联系,在岛上建立了首个交通调度中心(位于现在的工商银行处)。

(上图为20世纪80-90年代,合肥分院调度中心的车辆照片)


(上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合肥分院商店,源自《科学岛记忆》)


(上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合肥分院农贸市场,源自《科学岛记忆》)

(上图为20世纪80年代,合肥分院职工在岛上农贸市场采购照片)

回首往事,六十载科学岛的工作和生活,很庆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亲身经历科学岛从过去荒无人烟的董铺岛到现在已经建设成的声名远扬的科研高地,与我初到科学岛时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坚信科学岛将越来越好,虽然已经退休了27年,但我一直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退休不褪色”,还要继续传承弘扬科学岛老同志们的创业精神和优良作风,为新时代科学岛的发展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