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合肥研究院主页English旧版主页联系我们
科学岛新闻网
王英俭院长在第二届双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1-1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第三届领导班子任期目标

  (2009.5—2014.5)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上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知识创新工程和新时期办院方针这一主线,坚持科学发展,以研究制定研究院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和三期创新方案,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工作重点,统筹兼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新增了两个科研单元: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和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

  ─新增国家工程中心、院和省部重点实验室10个;投入科研装备经费2.02亿元,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更加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各类人员有序进入到各级各类岗位;

  ─争取了两项大科学工程: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和EAST辅助加热系统,主持973项目4项及863、遥感载荷预研、基础性专项等重大项目20余项;

  ─经费总量增长了81%,其中科研项目经费增加了近1.24倍;

  ─获得了1项一等和4项二等国家科技奖;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年获院级奖学金人数达52人,新增博士点2个、硕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

  ─积极解决职工关心的问题,实质性推进了“科学家园”集资建房,职工收入增加了约45%。

  二、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能源环境安全战略需求,合肥研究院部署的主要学科方向为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强磁场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与纳米技术、大气光学与遥感、环境光学与环境监测技术、仿生感知与智能系统、光子材料与器件、低温超导磁体和电力节能技术、离子束生物工程、智能农业信息技术等。主办有SCI收录刊物《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物理类核心期刊《信息获取学报》、《量子电子学报》、自动化类核心期刊《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及《光电子技术与信息》等学术刊物。

  围绕主要学科方向建有20多个实验室,包括10多个国家工程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世界上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实验装置,是世界核聚变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大气辐射和激光雷达网核心成员单位,与美、欧、俄、日等国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拥有国内唯一的测量参数完备的大气光学参数与地物波谱综合实验观测场和数据库、5.5MeV单离子束细胞精确定位照射系统、低温绝对辐射定标系统、公里级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大气吸收光谱实验系统、10T峰值运算速度的高性能计算机等一系列先进大型研究平台。

  承担着国家“十五”、“十一五”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长寿命、高效、低价染料太阳能电池”、“有机污染物纳米敏感材料、结构与器件”“聚变实验堆设计等ITER专项”等973项目;“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光波大气传输及其自适应光学相位校正研究”、“大气光学参数测量和建模”等863项目;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一批国家科技攻关、型号、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等。

  发展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并积极推动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包括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超导电工技术、激光大气探测技术、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技术、辐射定标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激光和红外非线性晶体材料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方面,合肥研究院与全国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着一系列高技术应用开发项目,并不断推进高技术成果转移,发展高技术产业。

  现有职工1800余名,科技人员1200多人、研究员160多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6位、国家863计划专家和大科学工程专家等十余名。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家研究生重点培养单位。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肥研究院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在本届任期内重点改进和逐步解决。

  (一)需要继续完善研究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关系,真正实现多学科优势互补、交叉创新,并在突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同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

  (二)不仅要建设好水平一流的大科学实验装置或重大科学研究平台,更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多出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

  (三)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需要加大从外部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力度。

  具体表现在:

  (一)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深入不够,提出或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仍然相对偏少,科研经费总量和经费强度尚不能满足研究院发展的需要;

  (二)各学科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迄今还没有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或产生的成果偏少;

  (三)整体来说,特别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还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四)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品化率偏低,体制机制仍不完善,未形成规模产业化,自有资金不足。

  四、本届领导班子任期目标

  合肥研究院领导班子在本届任期内,将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学科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相结合,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科学创新并重的发展思路,使研究院各项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研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核心使命和战略目标。
1、战略定位:面向国家战略能源和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求,面向极端和复杂条件下的物质科学前沿,从事物质科学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研究的国立综合性研究机构,是科学院的科技创新研究基地、高技术集成发展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的战略科技资源。
2、核心使命:研究发展和应用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堆技术、强磁场科学技术、大气环境化学物理与探测技术、环境健康等领域的材料与生物物理技术、仿生感知与智能技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能源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持续的科学技术支持,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
3、战略目标:面向国家战略能源和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转移,为我国磁约束聚变、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健康等领域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历史性重大创新贡献。

  面向极端和复杂条件下的物质科学前沿,在等离子体物理、大气光学与环境物理、极端与复杂条件下材料与生物物理、仿生智能等若干领域内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通过五到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合肥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环境领域物质科学和技术物理国立综合性研究机构;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强大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型和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高效规范的科学管理,优美协调的园区环境。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实验室平台建设,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影响。

  加快发展科学岛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国家能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与安全需求,发展以战略能源为目标的磁约束可控热核聚变科学技术、服务国家环境安全为目标的大气光学和环境光学与遥感技术、以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的离子束生物工程与农业信息技术、以节能为目标的超导技术、面向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需求的环境敏感功能结构材料、器件与系统科学技术。

  1、继续争取并完成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完成承担的ITER相关任务,完成稳态强磁场大科学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纳米、磁约束聚变、太阳能电池等973计划任务。争取一批863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

  2、争取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新增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组建2-3个新的研究单元。

  3、争取人均资源有显著提高。五年任期内经费总量超过30亿元,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突破20亿元,其中:国家任务占70%,地方任务占13%,企业委托占12%,国际合作占5%。

  4、产出一批高水平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在等离子体物理、强磁场、大气环境光学、仿生与纳米等方面的研究中实现创新突破;取得省级科技奖4-5项、国家科技奖2-3项。发表论文5000篇;申请发明专利400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00件。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

  1、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以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安徽省“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为牵引,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引进领域以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为重点。特别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与引进,以35岁以下青年人才项目及国家、中科院、安徽省有关人才项目为牵引,加大国外博士后归国人才的引进,着力培养科研后续梯队。

  计划在未来5年时间,引进20-30位“百人计划”人才(包括项目百人、安徽百人)、3-5位“关键技术支撑人才”、创新岗位研究员20-40人、100名左右博士后归国人才;聘请20国外知名科学家为特聘研究员;积极争取引进“千人计划”和申报“爱因斯坦讲习教授”项目。

  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1)在研究院系统各相关学科组建创新团队。

  (2)以研究院创新团队为基础,申报基金委、中科院创新团队。力争届期内形成2-3个基金委、中科院创新团队。

  (3)在获批的基金委、中科院创新团队基础上,引进“海外知名学者”20位左右。

  3、继续加强流动队伍建设

  努力争取新的交叉学科硕、博培养点;探索、完善导师遴选制度,不断提升导师队伍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源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申请新设博士后站点。到2013年,在站博士后达到100人,高访达到180人/年。

  (四)积极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院地合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围绕能源环境等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和掌握离子束生物改性育种技术、环境光学监测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工业和医用光电子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太阳能和超导电工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以合芜蚌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推动上述核心技术的工程开发与集成、工程中试和技术转移,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至2013年,中科院在安徽、河南两省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研究院投资企业形成年销售收入4亿元;工程院入驻和孵化毕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争取新增一家上市公司。至2011年,以安徽循环经济工程院为龙头建立技术对接、技术平台与企业孵化相结合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成河南省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形成面向河南省主导产业的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完善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常州机电所运行机制,面向先进制造领域向我国的长三角区域辐射;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与服务机制,完成企业社会化改造工作。

  (五)继续改进完善管理体制,确保持续有效运行。

  1、完善院长办公扩大会议、机关办公会议等会议制度;调整完善各类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形成长效沟通决策机制,建立更加顺畅的工作渠道。

  2、紧密围绕研究院科研工作的需要,加强保密制度建设,明确各级领导的保密责任制,努力做到保密工作科学化、保密管理法制化、保密技术现代化和保密队伍专业化,在顺利完成一级保密资格换证工作的前提下确保无重大失泄密事件发生。

  3、完成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强磁场、院地合作处等),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纳入质量管理具体工作中,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和2012年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复查工作一次通过。

  4、进一步完善科研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安全检查,确保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5、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结合研究院的学科特点,制定信息化规划,加强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为科技创新和管理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国有资产和创新资源管理,提高国有资产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研究院科研工作健康发展,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7、继续推进后勤服务系统、学校、职工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继续做好档案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做好离退休职工的各项服务工作。

  (六)不断改善职工待遇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时调整薪酬福利政策,努力提高职工待遇,使职工收入水平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本届任期内,力争职工收入增加50%左右。

  根据国家政策,适时稳步推进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有关政策改革,推进社保社会化。

  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科学家园小区建设工作。

  (七)继续加强园区和创新文化建设,创造一流的园区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1、为适应和促进研究院新的科研规划、布局以及发展的需要,组织制定完成科学岛园区建设发展规划。

  2、2010年底,完成“十一五”科学岛园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实验楼项目、强磁场科研楼和实验厅建设、EAST配套用房改造项目、园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工作。

  3、根据科学岛园区规划并结合科学岛住户外迁,完成科学岛危房拆除和旧房改造工作,进一步美化科学岛科研环境。

  4、进一步加强科学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科学院“十二五”项目,根据科学院批准情况,组织完成“十二五”项目申报工作及完成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

  5、全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稳定、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孕育重大科技创新贡献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

  (八)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依托大科学实验装置或重点实验室,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成立国际合作研究组或联合实验室,对若干国际前沿课题进行共同研究,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努力促进研究院各学科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
  • 科学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