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天气预报: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信息 / 科技合作平台

电子信息领域: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8-20

   成果简介 

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围绕跨学科、跨地域、跨组织科研单位对协同科研与协同管理的现实需求,发展的基于“互联网+”的科研协同环境。平台提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量数据实时整合、跨平台的无纸化办公、基于云平台的科研协同、基于智能分析的专家建议与决策等功能。 

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多年重大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凝练、建设而成,契合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团队对多学科、多地域、多组织联合协同创新的信息化需求。 

该平台已在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团队稳定运行6年,为团队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人财物等资源有效配置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协同平台。 

该平台相关科研成果连续三届入选七大部委联合主编的《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3/2015/2017),并获得2014年中国科学院首届“科研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部分功能模块被ITER国际组织引进,被评价为“设计良好,可以很好地满足科研团队协同需求”。 

主要技术指标(或参数): 

1、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整合机制可对科研团队人、财、事、物、科研、教育、合作等数据进行全面感知与多维度分析; 

2、设计的协同机制,可支持千人以上团队科研任务协同,冲突解决机制可保证协同任务顺利开展; 

3、发展的全自动业务流程审批可完成制度表单流程的可视化配置和复杂流程的多条件、多路分支自动流转; 

4、基于智能分析的业绩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对成员全方位的评价以及多角度分析和决策支持; 

5、基于用户角色的细粒度权限管理可保障平台资源安全。 

应用领域: 

1、应用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具有科研信息化协同管理需求单位; 

2、应用实例 

1)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团队连续稳定运行6年,为团队重大产出提供了平台保障; 

2)在能源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成功应用并获得很好的效益; 

市场前景 

目前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已能实现直接部署使用,可根据具体需求通过直接插拔方式选择部署某几个系统,同时根据项目组开发与实践经验可以完成某个领域协同管理与科研的定制开发,为行业管理提供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对科研院所的个性需求理解和针对性优于商用软件。 

市场上同类商业软件售价100/套,面向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机构,保守估计2000套的市场,预计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亿。 

平台的在线审批以及协同科研功能每年可节省一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大概100天的交流沟通时间;信息整合分析与归档查询功能每年可节省一个主管150天左右的统计整理时间。 

 拟转化的方式(或合作模式): 

可采用平台作价部署或技术作价入股成立公司方式。 

相关图片: 

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功能结构图 

关闭

扫一扫